一、深入剖析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火灾具有火势蔓延迅速、火灾荷载大、疏散救援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等显著特点。建筑内部结构复杂,竖向管井、通风管道等成为火势蔓延的快速通道,短时间内火灾可从起火点蔓延至多个楼层。大量的装修材料、家具、电器等增加了火灾荷载,使火灾燃烧更加猛烈且持续时间长。楼层高、人员密集,疏散通道有限,疏散时间长,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同时,消防车辆举高受限,供水压力难以满足高层灭火需求,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准确把握这些特点是制定科学合理战术战法的基础。
二、优化接警调度流程与力量编成
接警时应详细询问高层建筑的基本信息,如建筑高度、层数、功能用途、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周边道路水源状况以及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根据火灾信息迅速确定火灾等级,按照预先制定的高层建筑火灾应急预案,科学调度辖区内及周边增援力量。力量编成应涵盖多种类型消防车辆,如登高消防车、云梯消防车、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等,合理配置灭火、救援、供水、排烟等装备器材和专业人员,确保各作战单元协同作战能力。例如,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可成立高层供水组、登高灭火组、内攻搜救组、排烟散热组、战勤保障组等,明确各小组任务分工和作战流程,实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三、强化火灾现场侦察检测工作
(一)侦察内容全面化
到达火灾现场后,侦察小组应迅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侦察工作。一是外部观察,了解火势蔓延方向、烟雾颜色和浓度、建筑外立面燃烧情况等;二是询问知情人,包括建筑物业管理人员、保安、起火楼层及周边居民等,获取火灾发生时间、起因、有无人员被困及被困位置、建筑内部结构布局、消防设施运行状况等信息;三是利用无人机、热成像仪等高科技设备进行侦察,探测建筑内部火源位置、火势发展态势以及高温区域分布等,为制定精准的灭火救援方案提供依据。
(二)检测手段多元化
运用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对火灾现场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救援人员安全作业环境。同时,利用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设备监测火灾现场温度、烟雾浓度变化情况,及时掌握火势动态,以便调整作战部署。
四、灵活运用内攻与外攻战术
(一)内攻战术要点
内攻是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关键环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早实施。内攻人员应佩戴齐全个人防护装备,携带必要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水带水枪等,依托建筑内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等通道深入起火楼层及周边区域进行灭火作战。在进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与后方的通信联络,随时报告现场情况。内攻小组应按照预先制定的进攻路线和作战方案,逐楼层推进,消灭火灾蔓延路径上的火势,防止火灾向上层蔓延。同时,要积极搜救被困人员,将其疏散至安全区域。
(二)外攻战术策略
外攻主要利用登高消防车、云梯消防车等举高装备从建筑外部对火势进行控制和扑救。根据建筑高度和周边环境,合理选择登高作业位置,将举高车伸展至起火楼层或火势蔓延方向的上方,利用车载水炮、泡沫炮等喷射灭火剂,压制火势,阻止火势蔓延。外攻作战时,要与内攻人员密切配合,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提高灭火效率。此外,对于建筑外立面燃烧的火势,外攻可迅速有效地进行扑救,防止火势通过外墙装饰材料蔓延至相邻楼层。
五、有效实施排烟散热行动
(一)自然排烟与机械排烟结合
充分利用建筑内部的自然排烟设施,如可开启的外窗、排烟竖井等,及时开启,促进烟雾排出。同时,合理运用机械排烟设备,如固定排烟风机、移动排烟机等,在起火楼层及上下相邻楼层设置排烟阵地,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排烟作业,提高排烟效率,改善火场能见度,为灭火救援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排烟与进攻协同作战
排烟作业应与灭火进攻行动紧密结合,根据火势发展和进攻路线,合理调整排烟方向和强度。在进攻前,先进行排烟,降低烟雾浓度,减少高温热辐射对救援人员的影响;在进攻过程中,持续排烟,保持火场空气流通,防止烟雾积聚导致灭火救援行动受阻。例如,在实施内攻时,可在进攻楼层上方设置排烟机,将烟雾向上排出,同时在进攻楼层下方利用自然排烟口或设置正压送风设备,防止烟雾倒流,保障内攻人员安全。
六、协同垂直与水平进攻作战
(一)垂直进攻力量部署
垂直进攻主要依托建筑内部的消防电梯、疏散楼梯等竖向通道进行力量输送和灭火作战。合理安排消防人员乘坐消防电梯或携带灭火器材沿疏散楼梯快速到达起火楼层及上层区域,在不同楼层设置水枪阵地,形成上下呼应的灭火力量布局。利用垂直铺设水带技术,从建筑底层或消防水泵接合器处向上铺设水带,为上层水枪阵地提供充足的灭火用水。在垂直进攻过程中,要注意水带的固定和保护,防止水带破裂、脱落影响灭火作战。
(二)水平进攻战术实施
水平进攻则是在起火楼层及相邻楼层内部进行横向推进灭火作战。根据建筑平面布局和火势蔓延情况,将灭火力量分成多个小组,分别从不同方向对火势进行围堵和扑灭。在水平进攻时,要注意利用防火分区、防火门等建筑防火分隔设施,阻止火势蔓延扩大。同时,各小组之间要保持密切的通信联络和协同配合,确保进攻行动有序进行。例如,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层建筑火灾中,可针对不同功能区域如商场、办公区、酒店等分别组织水平进攻小组,逐一消灭各区域内的火势,最终实现全面控制火势的目标。
七、保障消防水源持续稳定供应
(一)合理利用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供水
高层建筑通常配备有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在火灾扑救初期,应优先启动建筑内部消防泵,利用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进行灭火,充分发挥其灭火效能。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后,要迅速检查消防设施运行情况,确保消防水系统正常供水,并根据火势大小和灭火需求,合理调整消防泵的压力和流量。
(二)外部消防水源接力供水
当建筑内部消防设施供水不足或因火灾损坏无法正常使用时,需依靠外部消防水源进行接力供水。根据火灾现场周边道路水源情况,合理选择消防水源取水点,如市政消火栓、消防水池、天然水源等。利用大功率消防车、消防水罐车等车辆进行接力供水作业,通过水带连接将水输送至高层建筑底部或消防水泵接合器处,再由建筑内部消防管网将水输送至起火楼层。在接力供水过程中,要注意水带的铺设和连接质量,确保供水线路畅通无阻,压力稳定。同时,要合理安排供水车辆的轮换和补充,保障消防水源的持续供应。
八、科学组织人员疏散营救行动
(一)制定疏散营救方案
根据高层建筑火灾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营救方案。明确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和使用情况,确定被困人员的大致分布区域,合理安排疏散营救力量和路线。针对不同楼层、不同区域的被困人员,采取相应的疏散营救措施,如利用疏散楼梯、消防电梯进行疏散,使用缓降器、救生软梯、安全绳等器材进行营救等。
(二)疏散与营救同步进行
在火灾扑救过程中,疏散营救行动应与灭火作战同步开展。救援人员在深入起火楼层及周边区域进行灭火的同时,要积极搜寻被困人员,将其引导至疏散楼梯或消防电梯处进行疏散。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受伤人员,要安排专人进行协助疏散,确保每一名被困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援。同时,在建筑外部安全区域设置临时安置点,为疏散出来的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和生活保障。
(三)信息引导与心理安抚
利用建筑内部广播系统、扩音器等设备,及时向被困人员通报火灾情况和疏散指示信息,引导被困人员正确逃生。在疏散营救过程中,救援人员要注重对被困人员的心理安抚,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逃生信心,提高疏散营救效率。例如,通过喊话、广播等方式告知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已经到达,正在全力开展救援工作,让被困人员保持冷静,配合救援行动。
九、合理部署灭火力量与阵地设置
(一)力量部署原则
灭火力量部署应遵循 “集中优势兵力、分片包干、重点突破” 的原则。根据火灾现场火势大小、蔓延方向、建筑结构特点以及消防力量实际情况,将灭火力量合理分配到各个作战区域。在火势蔓延的关键部位、人员被困的重点区域以及消防设施薄弱环节,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扑救和救援,确保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火势发展,解救被困人员。
(二)阵地设置要点
水枪阵地的设置应根据火势情况和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择。在起火楼层及上下相邻楼层的窗口、阳台、楼梯口等位置设置水枪阵地,形成对火势的有效控制。对于火势较大、烟雾较浓的区域,可设置多支水枪进行交叉射击,提高灭火效果。同时,要注意水枪阵地的安全性,确保消防人员在射水过程中不会受到火势和烟雾的威胁。此外,根据作战需要,还可在建筑外部利用登高消防车设置高空水枪阵地,对建筑内部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灭火作战。
十、强化战勤保障体系建设
(一)装备器材保障
确保消防救援队伍配备充足、先进的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装备器材,如高喷消防车、云梯消防车、大功率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排烟消防车、破拆工具、个人防护装备等。定期对装备器材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随时能够投入使用。根据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特殊需求,研发和配备一些新型装备器材,如超高层供水装备、远程灭火装备、智能侦察检测设备等,提高消防队伍的灭火救援能力。
(二)灭火剂保障
根据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和灭火作战需求,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类灭火剂,如水、泡沫、干粉等。建立完善的灭火剂供应机制,确保在火灾扑救过程中能够及时、足额地供应灭火剂。同时,要加强对灭火剂质量的检测和管理,防止因灭火剂质量问题影响灭火效果。
(三)后勤保障
做好消防救援人员的饮食、住宿、医疗等后勤保障工作。在火灾现场设置临时餐饮供应点、休息区和医疗救护点,为长时间作战的消防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及时补充消防人员在灭火救援过程中消耗的体力和精力,确保其能够保持良好的作战状态。此外,还要做好装备器材的运输、维修和补充等后勤保障工作,确保灭火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消防救援队伍全面深入地分析火灾特点,科学合理地运用战术战法,从接警调度、侦察检测、内攻外攻、排烟散热、人员疏散营救、灭火力量部署以及战勤保障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协同作战,不断提高高层建筑火灾扑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城市消防安全保驾护航。